公疾病,求医于秦,秦伯使医缓为之。未至,公梦疾为二竖子,曰:彼良医也,惧伤我,焉逃之?其一曰:居肓之上,膏之下,若我何?医至,曰:疾不可为也!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,不可为也。公曰:良医也!厚为之礼而归之。
“膏肓”一词最早见于《左传》,晋景公生了重病,秦伯派名医医缓给晋侯治病,医缓说,晋景公的疾病已经无法医治,针灸、药物均不能攻补起效了。
后逐渐形成“病入膏肓”这一成语,指不治之症,形容病势沉重,奄奄一息; 或事态严重,不可挽救。
图片
除我们上一篇分享的肺俞外,膏肓穴也是夏季三伏贴治疗肺系疾病(哮喘、支气管炎等)中最重要的的腧穴之一。
现将膏肓穴功效主治分享如下:
膏肓穴(足太阳膀胱经)
定位:第四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3寸。释义:膏,膏脂,油脂也。心尖脂肪为膏,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。该穴被认为是药力所不达之所,指病情险恶无法医治。功效:通宣理肺,益气补虚。主治:咳嗽气喘、肺痨吐血,骨蒸盗汗,健忘遗精,完谷不化,肩胛背痛。
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乳腺炎和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治疗。
图片
膏肓穴属膀胱经,位于背部,内应肺脏,为肺脏之气在背部转输之所,故肺脏为主多数疾患均可取之。膀胱经主一身之表,故本穴除宣肺理气之外,还可补益肺气,是治疗肺气虚损所致诸疾之要穴。膏肓配肺俞、百劳、足三里、太渊,治肺痨。
膏肓俞配天突、大椎,主治咳嗽、支气管哮喘。
本穴还能养阴清热,补益虚损,用于治疗肺阴耗伤的虚热或伤及血络的干咳咯血、盗汗遗精、失眠健忘等虚损性疾病;膏肓穴配肺俞、足三里、四花穴,治疗骨蒸潮热。
膏肓俞配足三里、膈俞,主治骨蒸劳热、盗汗。
膏肓配心俞、内关、神门,治失眠健忘。
膏肓配大椎、气海、关元、足三里,治体虚形瘦。
简易取穴法:正坐低头或俯卧位。先确定大椎穴的位置,由大椎往下推4个椎骨(即第4胸椎),从其棘突下缘旁开4横指,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。图片
图源网络,侵删!按揉方法:外感咳嗽或感冒患者:在涂抹冬青膏后,可以使用刮痧板从大椎向下沿着肩胛骨内侧轻轻刮擦肺俞、膏肓等穴,也可以使用火罐在局部进行走罐,以皮肤红晕微微出血为度,以促进血液循环。(附:拔火罐的技巧及注意事项)
慢性肺炎、哮喘患者:可以使用艾灸灸局部腧穴,每次30min以上,以局部透热、散热为度,可一周三次,效果不显者可每日一次。
“扩胸运动之膏肓版”--办公室打工人必备
两手握拳,两臂缓缓抬起到胸前与肩平,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极限,使肩胛骨尽量向脊柱靠拢,挤压两侧膏肓穴,略停1-2s,再恢复原姿态,然后双臂环抱,头颈微曲,将背部尽量打开也坚持1-2s。
将后背像扇子一样打开和收紧,如此循环往复,可让周身清爽,颈肩背板滞不是可明显缓解。
打开时深吸气,环抱时呼气,动作均匀柔和来运动膏肓穴,以背部酸胀、微微出汗为宜。
经常做上述动作可有效预防和治疗颈椎病、肩周炎、肩背痛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等。
古籍相关记载:《太平圣惠方》 无所不治,主羸瘦虚损,梦中失精,上气咳逆,狂惑妄误。此灸讫后,令人阳气康盛,当消息以自补养。取身体平复。《针灸大成》 主无所不疗。羸瘦,虚损,传尸骨蒸,梦中失精,上气咳逆,发狂,健忘,痰病。
《灸膏肓腧穴法》:“叶余庆,字元善,平江人。自云:“尝病瘵疾,其居对桥,而行不能度。有僧为之灸膏肓穴,得百壮。后二日,即能行数里,登降皆不倦,自是康强。”
民间有句谚语:“若要安,膏肓、三里常不干!”将膏肓与足三里并列,也表明膏肓穴在养生补虚的重要性,当然膏肓侧重上焦,补肺气作用更强,而足三里位于中焦,补益脾胃作用更突出。火性炎上,若长时间灸膏肓穴后,出现了口舌生疮,可以灸关元、气海、足三里,用以引火下行。
本期文章到这里要结束了。
感谢大家一直陪伴,
我们下期再见~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